(四)安全生產齊抓共管格局初步形成
1.強化企業主體責任落實
全國規模以上企業安全生產責任體系“五落實五到位”達到100%。推進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,全國安全生產標準化達標企業150萬家。完善企業安全生產費用提取和使用制度,擴大至包括煤礦生產、非煤礦山開采、建設施工等9大行業(企業),“十二五”期間累計提取企業安全生產費用1.35萬億元,支出1.0萬億元,對提升企業安全生產能力發揮了重要作用。積極鼓勵企業聘用注冊安全工程師加強企業安全管理工作,全國規模以上企業共配備注冊安全工程師6.38萬名。
2.健全政府安全監管體制
制定了《安全生產中長期改革實施規劃(2014-2020年)》,圍繞6個專題、25項任務,在北京等8個省份開展改革試點工作,各方面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果。印發《國務院安全生產委員會成員單位安全生產工作職責分工》(安委﹝2015﹞5號),進一步明確成員單位職責分工,推進行業主管部門安全生產責任落實。全國32個省級黨委政府均出臺了“黨政同責”專門規定,對所有地方黨委、政府和部門的安全責任作出具體規定,主要負責人擔任安委會主任,加強了黨委政府對安全生產工作的領導。推動安全責任落實向市、縣、鄉鎮、行政村延伸,全國所有市、縣和95.4%鄉鎮(街道)、90.4%的行政村實現了安全生產責任覆蓋。明確職業衛生監管部門職責分工,完善職業衛生監管工作體系。確立鐵路企業安全主體責任。新組建青島、桂林等6個民航監管局。成立全國電力、國防科工安全生產委員會,理順軍工安全生產監管機制。
3. 創新安全監管監察方式
推動各地區實行政府購買服務、派駐執法、委托執法、跨區域執法等方式,充實和加強鄉鎮(街道)及各類開發區安全生產監管執法人員。積極推進軍地和京津冀地區、長江流域、國內“絲綢之路”地區應急聯動和資源共享機制建設。建立分類分地區重點監管機制,對煤礦、非煤礦山、危險化學品、煙花爆竹4類262個安全生產重點縣直接指導。實行“放管服”相結合的行政審批制度改革,累計取消下放審批事項8大項24子項,制定了25項事中事后監管制度。出臺誠信體系建設指導意見,建立企業安全生產“黑名單”制度,首次公布了13名終身不得擔任煤礦礦長的人員名單,以及第一批國家級生產經營單位安全生產不良記錄“黑名單”。建成四川、安徽、福建等3個遠程安全監管監察示范工程。建立中央企業生產安全事故季度分析例會機制。推廣飛行標準監督管理系統。創新公路交通全天候監管與應急協作機制。開啟網上巡邏、網上執法、網上監管、網上指揮等公安交管勤務模式。構建監督抽查、現場實測、量化評價的公路建設督查機制。
4.完善統計制度,嚴肅責任追究
制定了《生產安全事故統計辦法》,修訂了《生產安全事故統計報表制度》,規范事故報告統計途徑,生產安全事故信息由縣級安全生產監管部門“歸口管理”,初步構建“企業直報、部門聯報、安監合報”三位一體的事故統計體系。加強各級領導干部業績考核,各級安全監管部門每季度將安全生產情況報送同級組織部門,實施安全生產“一票否決”。嚴肅事故查處和責任追究。建立事故掛牌督辦、跟蹤督辦、提級調查制度。